星期日, 三月 04, 2007

質化研究

研究者進行一項質化研究,通常有以下三種不同目的,並且這三種目的經常是相互重疊的:
1. 個人目的:這是指研究者個人進行這個研究的動機為何,如可能是基於一種好奇心,或是基於對某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2. 實務目的:這是指企圖「完成某件事」的目的,如提昇事業地位。
3. 研究目的:這是希望瞭解某些現象的學術目的,如特定類型的學術研究。
質化研究特別適合以下五種目的取向的研究:
1. 了解意義:對研究參與者的意義、事件、情境和他們所涉及行動的意義,以及他們對於人生和經驗敘述的 (一)目的意義。
2. 了解特定情境:了解參與者活動其中的特定情境,以及這個特定情境對他們的行動產生的影響。
3. 界定未預期的現象及影響,並為後者歸納出新的理論。
4. 了解歷程:了解事件及行動發生的過程,特別是實驗與調查研究所不善於界定的。
5.發展因果的解釋:傳統觀點的質化研究者認為,質化研究是不能界定因果關係的。其不認同的理由是未能認知量化與質化研究者傾向不同型態的因果問題,如量化研究者傾向注重以什么情境變數在X會導致變異於Y。而質化研究者則是傾向去問X在導致Y中如何扮演一個角色?而連結X和Y的過程是什么?意即變異理論與過程理論的差異。
(二)概念情境
概念情境主要是與探討的題目有關的理論發展。故概念性情境就是支持和貫穿質化研究的概念、假設、期望、信念和理論的系統,也是研究設計中的關鍵部份。概念性情境的來源有以下四種:
1. 個人經驗性知識:研究者的身份背景與經驗知識可納入所進行研究中
2. 現存已知的理論和研究:參考他人的理論與研究
3. 已完成的初探性研究或初步研究所獲得的結果
4.思維實驗:靠理論和經驗來回答「假使?॥如何」的問題,找尋出與研究現象不同的涵義,產生新的理論性洞察。
(三)質化研究問題42
在確立質化研究目的與概念情境後,接下來就是確認研究問題。研究問題是研究設計中最核心的部份,它連結到所有研究設計的其他要素。研究問題的功能在於:
1.可以協助我們把焦點放在研究上(問題與目的及概念情境的關係)2.給我們進行研究的指引(問題與方法及效度之間的關係)
在確立研究目的與概念情境及研究問題後,我們即開始準備進行質化研究。而質化研究的過程,也因質化研究本身的特質、特徵,極富彈性,沒有固定的程序,也沒有一種唯一的、正確的方法遵循。若以質化研究各種典範支持者依其理論和實際經驗,提出不同的實施過程,可分為下列四個重點。
1.取樣的決策:時間、研究場所、研究對象、內容
大多數的質化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採用立意抽樣法,特意選擇特定的研究場所、研究對象(人、事、物),以便獲取其他抽樣法所無法得到的重要資訊。44例如:很多質化訪談研究,根本就沒有任何「樣本」,而是自行選擇的小組成員。故採用立意抽樣有四個目的:45
(1)希望所選的研究場所、研究對象,或是活動具有「代表性」。
(2)確保所得的結論足夠代表母體中各種不同變異的「範圍」,而不只是抽取某一個類型或是領域的樣本而已。
(3)所選擇的樣本是故意用來測試你所研究的理論,或是正在成形中的理論。
(4)能夠清楚比較不同研究場所或研究對象。
如果質化研究中,「推論」是很重要的研究目標的話,那 就需要大量的樣本,而隨機抽樣法可達到這個目的。
在某些情況下,簡單隨機抽樣是唯一可行的抽樣方法,例如:想要從一群很難接近的人身上獲得資料,或是在母群體中很少見的少數族群,以及沒有先行資料可利用的人。
2.與研究對象協商建立研究關係
質化研究是要滲透到團體的文化,以及別人的觀點和現實之內,而現實是多層面、多變的,故研究者進入現場並與研究對象建立同理心,獲得研究對象的信任與合作,才能夠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但質化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是複雜而多變的;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與研究對象所建立的關係就是完成研究的手段,這種關係不僅是對於研究對象會產生影響,也會影響研究者及其他部份的研究設計。因此要與研究對象建立什 樣的關係,以及如何建立關係都是相當重要。
3.資料收集的決策
質化研究搜集資料方法有長期參與觀察、無結構性訪問和文件分析等,更可利用錄音、錄影、照片、人種誌研究(田野觀察)(記錄參與者的語言、交談、行動和態度)。50
但對於所搜集到的資料,不可直接視為真實的,或理所當然的,必需加以檢核其正確度。檢核方式可採用策略有:51
(1)利用三角驗證法,使用不同來源收集資料,相互校正,以獲得廣泛了解。
(2)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的思想背景與自我解釋,以去除偏見。
(3)多方尋找否定的證據。
值得強調的是研究問題與資料收集(包括訪談)方法之間並沒有必要的相似性,也沒有演繹關係存在;研究方法是用來回答研究問題的手段,而不是研究問題的邏輯性轉換。例如:針對古柯葉使用狀況設計開放式的問卷,所得到的結果有限;但若是問些沒意義的問題「你什 時候會把古柯葉拿給動物吃」,反而研究對象放鬆心情,開始談起自己使用經驗。52
4.資料分析的策略
質化研究中,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是同時進行的,即所謂「理解的螺旋」,指搜集資料、分析和理解三者交互進行,時而觀察、時而文件分析、又進行觀察、又利用問卷調查等交互方式進行理解。若只用一種資料或一種分析,就會扭曲事實,而相對資料越多,理解螺旋會越大,這時就需三角驗證加以校正得以接近事實。53
資料分析是最能明顯區隔質化研究與實驗及調查性研究的工作。 而質化資料分析的第一步就是閱讀訪談記錄、觀察筆記、或其他要分析的文件。54
分析的工作可分為三類:
(1)備忘錄:備忘錄是質化研究資料分析的一種主要技巧,其中可記錄與資料分析無關的內容,如對研究方法、理論或目的的反思
(2)分類策略(編碼):量化研究中的編碼,是詳盡、明確的將資料預先建立類別,歸納出每一類資料裡某些項目發生的次數頻率;但質化研究的編碼目的不是要計算資料出現的次數,而是要「打破」資料,重新分類資料,以便在不同類別資料中進行比較、從而協助發展理論概念。
(3)情境策略:根據情境來了解資料,使用不同方法來界定文字中各種不同的要素的關聯性,如敘述分析、個案研究及人種誌。其重點在於將各種與情境相關的敘述及事件緊密連為一個整體,來觀看其間的關係。
(五)質化研究-效度
在完成質化研究,並作出結論時,會思考怎 讓人相信我的研究結果?。因此研究的效度是質化研究關鍵的要素之一。
1.效度的概念
效度指的是研究的描述、結論、解釋、詮釋的正確性或可信度;而效度威脅指的是,研究中所可能犯的錯誤。2.效度威脅的種類
(1)描述的效度:描述是研究中對所見所聞的描寫,影響描述效度的主要威脅是資料的錯誤與不完整。例如:觀察與訪談過程沒有錄音、錄影與逐字記錄。
(2)詮釋的效度:詮釋效度的威脅是沒有好好去了解受訪者的觀點,以及他們所說的話,作某些事的原因,強以自己的意識型態去做闡釋。
(3)理論的效度:理論效度最嚴重的威脅就是,忽略或不去收集矛盾的資料,或是對所研究的現象,不是考慮其他可能有的解釋或原因。例如:人類學家通常透過片斷性的證據,建立含糊又抽象的觀點。
3.效度測試的方式
(1)MO法-Modus Operandi:Scriven(1974)所提出,通常用來測試質化研究的結論。MO法將影響效度的因素視為事件,而不是變數;用法為針對研究問題,找出這些影響效度因素是否存在,是否影響研究結論。
(2)尋找矛盾證據以及負面的案例
(3)三角驗證:利用多種對象及場景的資料來源,使用多種方法收集資訊。
(4)回饋:向它人徵詢回饋意見,避免本身的偏見或預設立場;或是研究中的邏輯與研究方法的缺陷。
(5)參與者查證:系統化地向你研究的參與者徵求有關資料和結論的意見。
(6)豐富的資料:詳盡而完整,能呈現真實狀況的資訊。
(7)準統計資料:利用研究中所使用的簡單數據結果,來支持研究結論,也就是數據與圖表的呈現。
(8)比較:質化研究效度中的比較,可針對某種研究場所或形式的研究設計,取得文獻協助研究者釐清某特殊案例的相關因素與重要性。
七、 質化研究計畫撰寫
研究計畫是一個重要又不能免掉的步驟,研究計畫就跟藍圖一樣,為研究者應遵循的程序與採取的步驟提供有系統的安排。質化研究計畫可依照研究設計五要素加以了解(圖二)。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前言:計畫的前言應清楚表達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問題,也交待想要作什 類型研究。通常大約兩至三頁。
(二)研究情境:也就是所謂文獻分析,表達已知的理論與作過的研究及說明理論架構。
(三)研究問題:除了說明問題外,另應解釋研究問題、先行研究和理論、個人經驗等,以及與研究目的有什 關係;也應於此釐清研究問題焦點。
(四)研究方法:不一定需說明使用的質化研究方法,除非評審不知道該方法。但通常有幾個項目需說明:縮小範圍說明研究設計、與研究對象建立的關係、抽樣、資料收集及資料分析。
(五)效度:解釋如何利用不同方法處理效度威脅,或如何抽樣、資料蒐集及分析來解決效度威脅。
(六)初步結果:可說明截至目前為止研究方法的實務性,以及暫時的研究結果。
(七)結論:總結之前內容,提醒讀者研究目的與研究貢獻。
(八)參考書目:引用的文獻。
(九)附錄:研究的時間表;問卷、訪談大綱或其他工具;受訪者列表;觀察時程表;分析工具說明等。
參、 質化與量化比較、整合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是各種將社會現象與人類行為用數量方式展現出來。並進而搜集資料、分析、驗證與解釋的研究方法總稱。61量化研究以數字資料為基礎,強調研究對象中「量」的特徵。其蒐集具有數量屬性的資料,著重利用變數來描述研究對象的特質,再運用統計方法測試結果。
量化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在揭露或發現既存的社會事實,進而分析變數之間的關聯性,並解釋社會事實改變的原因,藉以確定社會現象中的因果關係。62但有趣的是質化研究的起源卻是進行實證主義的客觀描述。因此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有先天的差異,彼此卻是有關聯影響的因素。
一、 典範的差異
質化與量化研究最重要的差異在於有不同的世界觀,源自不同科學典範。63量化研究是在「實證主義」(Positivism)典範支持下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取向,認為世界實體中有「唯一而客觀」的真象存在,世界是由穩定、不變事實而組成;質化研究則源於「自然主義」(Naturalism)典範,認為世界實體是人們透過經驗與主觀所建構的,因此世界實體中的現象是多元的,完全視個人與集體對環境的界定而定。64我們可透過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與自然科學典範關係比較(表三)65更明確的了解質化與量化典範的異同。

表三: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與自然科學典範關係比較

舊 典 範
新 典 範

自 然 科 學
牛頓物理學典範 (主動
改變) 愛因斯坦典範

社 會 科 學
實證主義典範 (被動
改變) 自然主義典範

二、 研究方法比較
由於世界觀與典範的不同,使得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兩者的研究目的、研究設計、研究角色、研究典型及研究脈絡有所不同。
(一)研究目的:量化研究著重客觀事實的測量,希望建立起變數間的因果 關係;質化研究著重參與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觀點與生活意義,採取了解的方式呈現事實。
(二)研究設計:量化研究訂有一套緊密的程序與步驟,研究設計先有預設立場;質化研究使用較寬鬆的方式,並無預設立場,所有研究步驟非常有彈性,視研究者與研究情境的互動而決定。
(三)研究典型:量化研究強調「實驗」或「相關設計」,企圖控制無關變項,並減少主觀偏見與人為誤差;質化研究則考慮如何透過主觀的資料蒐集、分析與解釋,了解與重建事件典型,進以發現社會真象。

(四)研究角色:量化研究主張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必須保持距離,以免價值涉入,產生偏見;質化研究重視研究者是否能參與和熟悉研究環境,認為透過訓練有素的人的主觀自我觀察反省與談判,所獲得資料比死板工具測得資料還能夠說明事情真象。
(五)研究脈絡:量化研究希望建立能突破時空文化脈絡限制的通則;質化研究認為人類行為與社會現象深受所處脈絡影響,研究者若無法深入了解研究對象所處的情境,及其價值、感受、態度與意義等,則很難真正展現社會現象。
除了以上五點重要差異,也能夠透過(表四)更明確地綜觀質化與量化在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表四:質化與量化在研究方法上的比較

比較項目
量化研究
質化研究

樣本
大量的隨機、立意抽樣。有系統、精確並能控制某些變項的樣本。
不作代表性抽樣,但以小型的、具有完意義的較小單位為對象。
工具
問卷、測驗、電腦、量表等可量化的測量工具。
錄音機、攝影機、抄寫、研究者本身。
方法
實驗法、調查法、結構化訪談、問題觀察、準實驗法。
觀察法、參與式觀察、開放性訪談(深度的、非結構或半結構)。
資料/分析
資料收集完成後才分析,統計分析、演繹的分析。
持序進行的、概念化的、詮釋的、歸納的分析。
三、 資料搜集方式的不同
研究中所使用的資料可能是經驗、證據或資訊,資料的類型可能是量化的(quantitative,以數字表示)或是質化的(qualitative,以文字、圖型、物體表現)。68並由(表五)69可清楚了解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採用資料搜集方式不同。

表五:資料收集技術的比較

資料收集
量化研究
質化研究

類型
結構性觀察? 標準化訪問? 紙筆測驗? 問卷調查? 替代性評量
參與觀察? 田野觀察(現場)? 深度訪談? 文獻與人工製品? 補充的技術
特徵
使用工具蒐集資料? 以數字呈現資料? 呈現資料有先前作成的決定為依據? 資料採用一種型式-由工具決定的反應? 資料可列表並以統計方式描述? 從使用的統計程序衍生意義
不使用工具蒐集資料? 以文字呈現資料? 呈現資料有先前作成的決定為依據;視資料蒐集而得的資料而定。? 資料採用多種型式-田野 記、文獻、訪談筆記、錄音記錄、人工製品? 有限度的列表助於確認組型;用來支持特特質的意義。? 從使用的質化策略衍生意義。
四、 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整合
Patton(1990)曾明確地建議質化與量化研究應與整合,並提出四種整合方法(圖二)70。將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method)與方法論(methodology)兩個層次加以整合,包括不同邏輯假設,研究設計、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71
(一)整合I 型:量化實驗研究設計、質化資料蒐集與質化內容分析。
(二)整合II 型:量化實驗研究設計、質化資料蒐集與量化統計分析。
(三)整合III型:質化自然研究設計、質化資料蒐集與量化統計分析。
(四)整合IV型:質化自然研究設計、量化資料蒐集與量化統計分析。
圖二:典範與研究方法整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