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本次论坛给了我这个“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的题目,主要是源于我上个学期对龙胜县泗水乡的民族文化和基础教育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地考察,方法论这么深奥、这么大的题目,由于自己学习和研究有限,时间也有限,我就对我的考察的方法和过程作个介绍吧。
我的考察是为一项题为“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基础教育变革研究--以泗水乡为例”的研究而进行的。
整个研究的准备工作开始于2005年教师节,当时我们同门和导师王枬教授一起过教师节,在这次聚会上基本确定了这项研究的大致方向,之后立即进行理论上的准备。2005年底正式确定研究主题、目标和方法,进而开始选了选择研究现场的工作。
这项研究和考察涉及教育、民族和文化等几个大的范畴。民族和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本项研究中,多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变迁与基础教育变革是以多民族的文化环境和当地复杂多变的具体社会生活情境为条件的,把握其中的状况与规律,必须从实际情境里要材料。研究者必须深入当地文化和教育生活的实地,进行深刻的观察、体验、思考和洞察,这类实地考察属于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类型,田野调查是比较适合的方法模式。以田野调查的方法从最基础的层面把握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也正是当前教育研究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田野调查(民族志)为主要研究方法,目的是想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把握一个典型多民族区域的民族文化变迁与基础教育变革的互动关系,为研究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自觉”,为“人文兴桂”,也为教育人类学研究做一个尝试。
在前期准备中我到过几次该县的县城和泗水乡街道,这是我最先走进的现场,来到现代文化影响相对充分的县乡街道,你会发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还在以新的形式坚守着阵地,所谓坚守,这里面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涵,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与我的前期理论准备所形成的思考融合在一起了。这些图片即是我在县乡街道所拍摄到的场景,细心观察你可能会注意到……
上学期开学初,我带着这些思考,正式入驻龙胜县泗水中学(加上入驻前的一些现场工作,整个田野工作持续了一个多学期)。以泗水中学为切入点,整个考察围绕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的主题,沿着一条由中学到乡村到小学的考察路线。在这过程中我收集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和录音资料,并拍摄了一千四百多张照片,以下即是以我的考察过程为线索(并不是按内容分类)从中选出的一些片段和场景,发出来大家分享。
在中学进行实地生活体验和观察的时候,我发现当地作为典型多民族地区的学校,在学校的体制设置、目标追求甚至是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与外面学校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从这些图片大家可能可以体会到一些。左上的一张是召开家长中考动员会的图片……因为我平时吃住在该校,而且该小面积很小,平时与师生的交流很直接和频繁,观察在生活中进行,访谈也很随机,听课也随机,所以与师生交流的相片比较缺乏,现在想来有点遗憾,好在我坚持写考察日记,文字材料还是比较充分。
虽然学校的体制设置、目标追求甚至是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外面的学校保持着统一的模式,但更细致地深入到学校生活的细节后我发现,当地的社会文化对学校师生的观念、行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直接地表现在制度化的层面上,它通过师生观念和行为起作用。学校教育对当地师生的既有观念和行为习惯也进行着改造,这种改造对当地的民族文化影响深远。这时观察点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学校生活的更细更深的层面去把握,一种是结合当地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从面上进行把握。根据我自身的兴趣和我们的主题,我选择了后者,于是还必须在考察基础教育的同时,走进当地的村寨当中。这些图片即是我在这过程中拍摄的。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
对当地的民族文化状况进行考察之后,我又以考察该乡的小学阶段教育的方式回到了基础教育。以下图片即是我考察小学的一些情景……
该乡中心小学女童班的教学比较有地方民族特色,除完成统一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开些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如音乐课,他们就请了一个精通少数民族歌舞的侗族老师来上课,还有民族手艺课,请当地一些擅长当地民族手艺的老人来来上课,这些图片上展示的一些作品就是学生的杰作。
现在,整个实地考察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反思一有以下一些感受:
要有兴趣直至信念:有了一定的兴趣,对某项工作才会采取主动,乐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的工作中,才不会在乎其中遇到的困难,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愉悦。
要有理论准备:通俗地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考察者在考察中就难获得有价值的发现和思考。
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就是我们获得可靠、全面、有价值材料的工具,这是不可或缺的。
要有实践的信心和勇气:一项工作开展之前,往往会面临很多困难,前面的过程会很长,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存在,特别是这种不确定的因素自己往往并不能控制的时候,信心和勇气就成为我们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的关键。
对困难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坚持不懈:实地考察往往使考察者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与外界联系非常有限,还会遇到不少实际困难,是一个很辛苦的长期的过程,要有一定的对困难的承受力和解决困难适应环境的行动力,才能坚持不懈。
要善于思考和反思:考察中要及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思考,对自己的理论、方法和行为方式要经常进行反思,才能在考察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第一手有价值的材料,才会使考察者自身在考察中获得方法和能力上的进步。
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为支撑:考察不仅是考察者自身的努力就能成就全部的工作了,还要争取一定的外部支持,有时这种外部力量对考察的顺利进行还会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我这次考察就离不开学院相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离不开课任老师的支持,离不开考察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离不开考察的学校和师生的支持和帮助,还有很多。
以上这些东西在没开展这项考察前,我可能也会觉得是大道理,但做过之后才感觉到这些都是很实在的东西,我可以举很多有切身体会的例子,只是时间关系不好列举,我确实觉得这些感触是方法中的方法。方法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并能驾驭的话,还得做起来。
今后无论是否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我对教育、对教育人类学的学习和探索的热情都不会改变!也希望更多有同样志趣的同学积极行动起来。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院领导老师们给我们创设了一个创新、活泼、实干的学习和学术环境,感谢导师王枬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星期日, 三月 04, 2007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